当前位置: 黑料网 >黑料爆料 > 两峰夹小溪,地湿又无泥,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与显艺术

两峰夹小溪,地湿又无泥,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与显艺术

黑料爆料 2025年06月19日 17:57:46 4 黑料网

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法则中,"两峰夹小溪,地湿又无泥"这一看似简单的造景手法,实则蕴含着东方美学最深邃的智慧,这句出自《园冶》的经典描述,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指导,更是中国文人"隐"与"显"辩证思维的生动体现,当两座假山对峙而立,其间蜿蜒一脉清溪,地面湿润却不沾泥泞,这种精妙的平衡状态,恰似中国传统文化中"犹抱琵琶半遮面"的审美追求——既要展现自然之美,又要保持人文之雅。

江南园林中,"两峰夹小溪"的布局堪称空间叙事的典范,苏州拙政园的"小飞虹"景区,两座湖石假山相对而出,其间一弯流水潺湲而过,游人穿行其间,视线被山石引导,却又因水流而获得通透感,这种"隔而不断"的空间处理,正是《林泉高致》中"山欲高,尽出之则不高,烟霞锁其腰则高矣"的具体实践,明代造园家计成在《园冶》中特别强调:"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,两条傍插而呼劈峰,独立端严,次相辅弼。"这种主次分明的山石组合,通过夹峙溪流形成动态平衡,在有限空间里创造出"一峰则太华千寻,一勺则江湖万里"的意境。

"地湿又无泥"的营造技艺,折射出中国古代工匠惊人的环境控制智慧,留园"活泼泼地"景区,采用分层铺设的排水系统:底层碎砖瓦砾保证渗透,中层黄泥夯实防渗,表层细沙卵石既美观又防滑,这种"明沟暗渠"的排水设计,使地面能保持"夜雨朝晴"般的湿润状态,却不会出现泥泞不堪的景象,宋代《营造法式》记载的"地龙墙"技术,通过空心砖墙引导地下水流,与地表水系形成循环,正是实现"地湿无泥"的关键,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赞叹:"阶前石畔,作一小池,泉清可见底,中蓄朱鱼翠藻,游泳可玩。"这种精致的水景处理,无不体现着"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"的造园至境。

更深层地看,"两峰夹小溪"的构图暗合《易经》"一阴一阳之谓道"的哲学思想,山为阳,水为阴;实为阳,虚为阴,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,通过不同石材营造"春山艳冶、夏山苍翠、秋山明净、冬山惨淡"的意境,其间水系的走向与山势形成阴阳互动,这种布局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:"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,山川脱胎于予也,予脱胎于山川也。"当游人行走在网师园"月到风来亭"畔,看两山夹一水,倒映天光云影,不觉中已参悟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。

当代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曾指出:"中国古代园林最伟大的智慧在于将水文系统作为设计的骨架。"在气候变化的今天,"地湿又无泥"的传统技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古老而新颖的解决方案,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运用改良的"灰缝透水"工艺,使铺装地面达到每小时1200毫升的渗透率;上海世博园采用"石笼挡墙"技术,重现了古典园林中"山泉相映"的生态效果,这些创新实践证明,古老的造园智慧正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。

从苏州园林的"山水画卷"到现代城市的"生态海绵","两峰夹小溪,地湿又无泥"这一造园法则穿越时空,向我们展示着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独特智慧,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成就,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——在展现与含蓄之间,在改造与顺应之间,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,正如童寯先生在《江南园林志》中所言:"园之妙处,在虚实互映,大小对比,高低相称。"这种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审美意识,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之一。

标签: 黑料不打烊最近官网

Copyright 黑料网. 网站地图 ;百度地图 xml地图